加载中...

新闻稿:港交所「打风不停市」安排未有足够应对措施 证券业界对此有所保留

新闻稿:港交所「打风不停市」安排未有足够应对措施 证券业界对此有所保留

刊登日期: 2024-01-24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于2023年11月30日向公众发出了在恶劣天气下维持正常交易的咨询文件,作为香港金融界及证券业界的一份子,本会以及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对于任何为香港及行业有正面帮助的政策及措施都会表示全力支持,但对于是次仓猝而不全面的咨询,则予以保留。主要意见如下:

 

各相关行业的员工安全问题

本会会长陈志华表示,从业人员及投资者安全是本建议的核心考虑因素,同时我们预计所有营运都应以电子化及遥距方式进行。恶劣天气下,我们强烈不鼓励透过实体营业点提供服务。咨询文件中提到,于疫情期间不同行业对于在家工作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系统支持,所以对于恶劣天气底下开市已经有足够的基础建设。但实情上,由于过往在疫情期间,可以说是被迫采用在家办公的方式去维持最基础的营运,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采用了不同程度的在家办公方式应对日常营运,但普遍的方案均以分组形式,轮流到办公地点工作,主要实施的方针为闭环管理,而并非全面在家办公的安排。如遇上任何系统事故或硬件问题,亦需即时到达现场处理,在人员及交通安排等管理上,与恶劣天气下应对紧急情况,完全是两项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应对方案。在恶劣天气底下能实现正常开市交易,尚有其他行业需要作出配套支持,例如银行业界、证券业界、系统设备供应商、以至社会上的交通配套、食肆配套、甚至为了保障社会安全的各种纪律部队,亦有可能因于市面上的流动市民增加,而增加服务的人数和频率,这些全都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成本,对于其他相关行业因恶劣天气下正常开市而外出工的员工安全,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营业日」定义修订的问题

本会关注行业部主任黄海乐指出,港交所认为在恶劣天气下的各项上市安排应如常进行,由于上市绝对会牵涉普罗大众的资金安排,即必定会与银行业联动,银行业亦会于大众及商业利益下为其提供服务,而银行业亦非常大机会对「营业日」的定义进行修订。现时社会上普遍的行业均以银行工作日作为参考和依据,去订立僱佣合约、薪酬安排、及假期安排等,在此牵一髮而动全身的社会责任上,港交所是否有做足全面咨询,银行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是否有足够的评估,实在令人忧虑。

 

营运成本提升而引致的结业问题及系统集中性问题

他亦提到,网络安全需要各机构投入额外成本进行系统及人员能力提升,现时证券业界比较能够完善落实网络系统安全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行业的大型金融机构。从过往数年联交所参与者市场占有率报告证券业界的A组、B组、C组券商(排名第1至14名为A组;第15至65名为B组;第65名后的为C组)的成交额显示,成交逐渐由A组及B组完全占据(2023年11月的数据,A组及B组的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95.69%),相信在恶劣天气下开市的安排落实后,由于技术及网络安全要求提升,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直至完全由A组掌握,中小型证券商已陆续退出市场,行业职位减少。同时,日后交易将更集中于少量头部券商而出现系统性风险,这部分也应进行评估。

 

责任归属问题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指出,十分认同文件第7段,所有考虑都应以「确保人员及投资者安全」为大前提。纵使港交所「预计所有营运都应 以电子化及遥距方式进行。恶劣天气下,我们强烈不鼓励透过实体营业点提供服务。」,可是根据业界在疫情中的经验,仍有一定人手需要註守在公司,因此咨询文件未有回应对于这些人员的上下班安排。

 

在恶劣天气下,大部分员工预计会于家中进行工作,为了合理地完成工作,在硬件配置上必须得到足够支持,但员工家中的网络是否安全?如因在家办公而出现系统安全事故或网络安全事故,责任属员工个人或是机构承担?若因系统问题, 员工必须外出至另一合适地点办公或对系统进行修復,交通情况未能配合而导致交易错失或 损失,责任方又在谁?

 

港交所在1月已尾完成咨询,与七月的实施期只有短短数月,是否有足够时间制定指引或修订法规?对于一些中小券商,能否在短期内聘用专业技术团队,为在家工作的员工安装所需设备,也是很实际需要处理的问题,否则将影响业界的生态和发展。于咨询文件中对各项均未有深入研判,实际操作中细节繁多,港交所是否思虑不周,操之过急?

 

最后,随着「营业日」的定义有可能延伸至银行业,甚至是其他连带行业,因此在各相关行业未充分的准备及应对措施的情况下,本会以及郭伟强议员强烈要求,为避免给予社会强推的印象,港交所应暂缓于七月执行相关建议,并加强与各持份者沟通,在安全度较高的情况下才实施。

 

如有任何查询,请致电2384-2026与本会秘书处林先生联络或发电邮到pr@hksfpa.org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

2024年1月24日